昨天帶好朋友去故宮看看,除了故宮是每個外地遊人都必訪的景點之外,其中也有自肥之意,因為有個展覽我是一定要來看看的。主要的展廳只是順便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看鄭問的個展。掛在牆上的原畫,除了鄭問三國志的人物,都是在之前就非常熟悉的。在大部分的漫畫還是32k本(17cm x 11.5 cm)大小的時候,鄭問先生的作品就是雜誌大小(應該是A4,30 x 42 cm),個人猜想是縮小畫面會破壞畫質。那時候國中就會看到五巨冊的『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只是都有封套,而且價格那時對國中生來說是天價,所以真的看到內容,我記得至少是大學之後的事情了。

 

鄭問先生過世之後,眾人惋惜他的英年早逝,大家也更想了解這個深居簡出,不時常曝光在鎂光燈下天才的一生。所以他的至交、同事、弟子透過辦展、出書的方式讓大家可以窺豹。我無福親身去認識這個大師,始終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透過他的作品來了解。

 

如果說『東周英雄傳』是畫他最擅長的故事,那『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就是畫他最想畫的漫畫,裡面的故事,以現在來看,都是比較寓言性的。前者由一回一個人物串起整個故事,像是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一樣。獨立的篇章,講著相同的主軸。而後者是個大長篇,由倒楣王百兵衛串起整個故事。基本上他的漫畫跟一般的青少年漫畫比較不一樣,一般人也不會把他的作品跟『灌籃高手』或是『海賊王』這一類的做比較。井上雄彥可以畫出風靡眾生的『灌籃高手』,也能讓比較小眾的讀者沉浸到『浪人劍客』的世界裡。但鄭問先生的漫畫始終是比較偏藝術性的,他讓人驚嘆的是,在巨大的趕稿壓力之下,為什麼能把每一格都有如藝術的畫作串成漫畫篇章。

 

以一般的標準來說,會覺得『東周英雄傳』是比較符合世俗趣的作品,雖然鄭問先生有他獨特的演繹方式,比如說,以同情的角度,描寫被一般觀點視為昏庸之君的『愛鶴的衛懿公』。以很趣味的方式,演繹了歷史上記載不過數筆的神箭手養由基。漫畫的內容,當然有作者自己幻想之處,但創作的魅力也許就是在此。如果比較起『王者天下』、『火鳳燎原』這種巔覆型的創作,『東周英雄傳』大致上就是中國歷史上常見的正史與演義這種程度的差別,或許還更小。

 

 

每次看到逗B楚共王的嘴臉,就會想到公司主管的形象,栩栩如生

『深邃美麗的亞細亞』,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篇章,像是一直想要抓到貓妖的老和尚,在至少五年沒再去翻的情況之下,我還是想到了這個片段。但整個故事偏向寓言式的架構。裡面的人物從名字如『倒楣王』、『理想王』就可以知道他們所代表的人格。雖然每個人都有其人性的一面,但以統計學的術語來說,裡面每個人都有變異量(variation),但每個角色的平均值是在初始設定時就是遠遠不同的。對比真實的世界,每個人都是差不多的初始個體、性格,因為先後天的種種,如教育、際遇、發展,才會造就人格、走向與成就的不同。寓言感深重的結果就是真實感較為低落,我是比較欣賞有個架構嚴謹的好故事的作品,比如說到王騎死為止的『王者天下』。但我真心覺得,這部作品就能表現作者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真的了不起的音樂家如Bob Dylan也都會錄製一些不求暢銷的專輯,只給知音或是之後的人聽。

到了後來的『漫畫大霹靂』、『萬歲』與『始皇』,整個故事始終無法拉長。而之後,就沒聽到有漫畫作品的問世。而參加了展覽之後,才知道鄭問先生並不是想退休了,他至死一直沒有從創作的崗位退下來。他先是做了『鄭問三國志』的人物設定,後來也幫一個中國的三國網遊做人物設定。這些三國人物的畫作,也幸好有這次的展還有衍生的畫冊才能流傳於世。這個問題實在是非戰之罪,這個遊戲應該賣的不太好。人設強大,遊戲性不好的話,也是枉然。當然光榮也許也是有自己的包袱,如果這二者合作,讓鄭問先生負責人物設定,應該是相得益彰的。

 

當然厲害的畫家如鄭問,花草、器物、風景、建築都難不倒他,但他最擅長的,始終是對人物的刻畫。林布蘭特(Rembrandt)透過人物畫與自畫像來架構他的心靈世界,人的臉孔與眼神,比起身體的其他部分更能表達一個人的人格與心理狀態,這也是一路以來,畫家對於肖像畫的追求。一般漫畫家的毛病都是會把筆下的主角畫帥一點,當然鄭問先生也免不了這個問題,帥的人都是長的差不多的,但看看他筆下形形色色的配角,會覺得這是一個人間系列的縮影。

很帥的程昱

師馬師,有點像我

張魯,宗教達人

郭氾,雜魚也很有型

林布蘭特的自畫像

而他身體的部分,很體現男性體魄的陽剛美,比如他筆下的傲笑紅塵。他的弟子覺得這得歸功於他在學校時雕塑的基礎,對於這一點,我深表認同。我還記得他自己在漫畫的後記提過他當學生時老師叫他們做蔣介石塑像的往事,他就是負責頭部的。而他在無法決定『始皇』中贏政的形象時,也是透過捏個頭像,來幫他的贏政定稿。事實上,也有個大畫家,他本來是雕刻家。這個人實在太家喻戶曉了,就是米開朗基羅。他筆下的創世紀人物,要嘛不穿衣服,要嘛也是披著薄衣,肌肉賁張的。

 

滿滿的兄貴風、肌肉感

 

 

米開朗基羅  最後的審判

平心而論,我有聽過一些批評,而其實我部分認同。像是,女性角色畫不好,沒有巨幅的作品,自己來的編劇不行,後期長篇作品爛尾。但是別忘了,他雖然漫畫家,但他更是個畫家。以畫家而言,他的產量不是巨大,而是偉大了。

 

鄭問先生是我父親過世一個月之內從網路上知道他的死訊的,連死因都跟我父親一樣,是心肌梗塞,但我父親好歹六十幾了,鄭問先生才只享壽五十八載。就像我父親死了之後,我們只能猜想他可能的死因,鄭問先生的英年早逝,不知跟他巨大的工作量與工作壓力有無關係。五、六十歲對現代人而言,並不是一個太大的年紀,而這種病真的這個年齡層的殺手,常常落下一句話就離開了。我常想到,不只平凡如我的父親,偉大如鄭問先生,世上所有的人,遲早都要面對這個終點。

 

有人說,當所有的人都忘記了這個死者,這個人才是真的死去了。對於凡人如我父親的回憶,只有我們能加以守護,但光芒萬丈如鄭問先生,他的才情,是難以被世人忘懷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英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